2023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无数故事和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钟南山院士关于儿时在南京遭遇日军轰炸的回忆,不仅是一段个人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段苦难岁月的深刻反思与铭记,本文将通过钟南山院士的视角,重现那段历史,探讨其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这段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深远的爱国情怀。
儿时南京:战火中的童年记忆
1936年,钟南山出生于南京的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童年并未在书香与安宁中度过,那时的南京,正处在日军铁蹄的阴影之下,1937年12月,随着南京城的沦陷,日军对这座古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疯狂轰炸和烧杀抢掠,史称“南京大屠杀”,钟南山回忆说:“那时的南京,天空总是弥漫着一种不祥的阴霾,爆炸声和火光几乎成了日常。”
年幼的钟南山亲眼目睹了家乡的毁灭,亲身体验了战争带来的恐惧与痛苦,他记得,有一次,一家人正在逃难途中,突然一枚炸弹在不远处爆炸,尘土与火焰瞬间吞噬了周围的一切,惊恐之中,是母亲紧紧抱住他,用尽全身力气保护着他免受进一步的伤害,这一幕,成为了他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
家庭影响:医学世家的熏陶与坚韧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同样出身于医学世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医学的魅力与救死扶伤的精神,尽管战火纷飞,生活困顿,但家庭的医学氛围让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回忆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学医,将来能够救治更多的人。”
家庭的坚韧与不屈也深深影响了钟南山,面对日军的暴行,家人没有选择逃避或屈服,而是以更加坚定的态度生活下去,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日的斗争,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他日后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轻言放弃的源泉。
成长之路:从战火到医学殿堂
战乱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钟南山凭借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家人的支持,一步步走上了医学的道路,1953年,他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成为当时极为难得的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为日后的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钟南山选择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致力于儿童健康的改善与提高,在临床工作中,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逐渐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崭露头角。
科研之路:从非典到新冠的“抗疫先锋”
2003年的SARS疫情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钟南山以其专业的判断和勇敢的担当,成为了中国抗击传染病的“定海神针”,他的每一次发声都掷地有声,每一次行动都充满力量,这一切并非偶然,儿时在南京的遭遇让他深刻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用所学知识保护人民健康的决心。
在非典疫情期间,钟南山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奔赴一线调查疫情真相,为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在新冠疫情期间,他更是多次公开发声,呼吁科学防控、理性应对,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他的每一次行动都体现了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伤痕与个人成长的深刻印记
钟南山关于儿时在南京遭遇日军轰炸的回忆,不仅是一段个人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段国家记忆的见证,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也让他更加珍惜和平、热爱生命,他常说:“我之所以选择学医,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免受病痛之苦。”这份信念不仅支撑着他走过了漫长的医学之路,也激励着他为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不懈奋斗。
这段历史也让他对教育、对青年有着更深的思考,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他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勇敢。”他鼓励青年人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不断前行。
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回望过去,钟南山关于儿时在南京遭遇日军轰炸的回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段苦难岁月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展望未来,他以一位医者的身份和一位爱国者的情怀继续为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恶劣、挑战如何艰巨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奋发图强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钟南山院士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有话要说...